含有"社会学"标签的书籍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 (未名社科.译言堂)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第二次机器革命

“一本非常鼓舞人心的书!”——托马斯•L•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作者
一场革命开始了!
在《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中,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这两位处于数字技术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家,向我们阐述了驱动我们经济和生活的发生变革的力量。他们认为,数字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想象一下令人眩目的个人数字技术产品、一流的基础设施,都将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数字技术(其核心是硬件、软件和网络)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比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能够使用海量的数据改变零售行业,而且还能够相当人性化地完成很多工作。
数字化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各种职业带来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各种公司也将被迫转型,否则只能消亡。凭借对数字化技术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精准研究,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辨析出了最佳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也给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社会发展与繁荣的新路径。
这是一本充满积极和智慧力量的书,这本书将改变我们思考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全球化是20世纪末期最重要的经济话题,有《世界是平的》为证;在21世纪初期,技术变革将会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第二次机器革命》可以为证。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万物复苏、万物迸发、万物生长的时代。
一年是一年,那是200年前;一月是一年,属于20年前;一天是一年,那就是现在……
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摩尔定律、棋盘的另一半……重组式创新、指数级增长……
有一种力量可以重塑、改写社会发展的进程,
更有一种力量可以左右你的世界,预判你的未来,
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来临了!
荣登亚马逊超级畅销书总榜,张瑞敏、凯文•凯利倾情推荐,《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盛赞此书是一本非常鼓舞人心的书!
在全球,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的崛起将是未来10年重大的社会变革,一场产品制造和智能革命即将开始!经济发展的进程将出现重大突破!
在中国,制造业升级、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的转型将由第二次机器革命引导。习近平总书记说:“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化技术再掀社会浪潮,看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将如何被改变。

娱乐至死

内容简介: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潜流》共分4编:外交编、全球编、冲突编和理论编,前三编分别针对《中国可以说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超限战》提出批评,最后一编讨论如何建设健康的民族主义。该书汇集了李慎之、马立诚、秦晖、朱学勤、刘军宁等众多专家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针对狭隘民族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都堪称经典之作。以马立诚的《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为例,该文“一石激成千层浪”,引起极大争议。后来有人这样评价:“从2002年底开始一直持续至今的关于‘对日新思维’的大辩论,在改革开放以降的历史上,恐怕只有‘文化热’可以媲美。与‘非典’一样,‘新思维’是2003年的关键词。”……如果说以前都是张扬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的书籍首先挑起话题,那这次,另一行要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预料,这将再次跳起关于民族主义的大争论。
该书对爱国主义的分类、民主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人权与主权等众说纷纭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称之为每一个爱国者的必读书并不过分。著名历史学家笑蜀在评价该书的时候说:“在中国当代民族主义喧嚣热闹的表象背后,是实质内容的空洞。因为喧嚣热闹,所以裹挟众多;因为内容空洞,所以茫然无措,由此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盲人瞎马的危险前景。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戳穿了热闹背后的空洞。”《青年参考》主笔黄章晋指出:“狭隘民族主义看到了真问题――开放时代的民族认同、全球竞争中的国家利益,却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仇恨、封闭与保守复古。”著名网络作家王小山更是直言不讳地说:“爱国主义不应成为丑陋行为的遮羞布,民族主义也不是流氓的避难所,该醒醒了!”

真实的中国

《真实的中国》是由国内外顶级的经济学家团队围绕“中国模式与城市化”这一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充分的讨论而汇成的著作。
《真实的中国》所汇集的作者团队每个都在其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影响巨大,以各自的角度坦陈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中国模式是不是存在?如果有所谓中国模式,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模式真的是特殊独到的么?未来中国真正的挑战又在什么地方?最后,到底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然后将中国的城市化这一热点话题放在对“中国模式”的争议这个背景中加以理解。《真实的中国》聚焦“中国如何城市化”这一主题。解决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到底是应该继续走大城市之路,还是所谓就地城镇化?其次,必须理清当下城市化的事实。再次,应该破除障碍,让农民进城。最后,也要关注城市病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三个绕不开去的问题也是讨论的关键点: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三是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用途变更以及拆迁补偿问题。
《真实的中国》最后提供的是一些城市化的具体经验和设想,这些地方实践能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提供借鉴和思路。

《真实的中国》是由国内外顶级的经济学家团队围绕“中国模式与城市化”这一议题从各个角度展开充分的讨论而汇成的著作。
《真实的中国》所汇集的作者团队每个都在其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影响巨大,以各自的角度坦陈自己的观点,充分讨论“中国模式是不是存在?如果有所谓中国模式,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模式真的是特殊独到的么?未来中国真正的挑战又在什么地方?最后,到底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然后将中国的城市化这一热点话题放在对“中国模式”的争议这个背景中加以理解。《真实的中国》聚焦“中国如何城市化”这一主题。解决以下四个问题:首先,到底是应该继续走大城市之路,还是所谓就地城镇化?其次,必须理清当下城市化的事实。再次,应该破除障碍,让农民进城。最后,也要关注城市病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三个绕不开去的问题也是讨论的关键点:一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三是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用途变更以及拆迁补偿问题。
《真实的中国》最后提供的是一些城市化的具体经验和设想,这些地方实践能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提供借鉴和思路。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流氓的盛宴

作者继续深入历史。这部学术著作并不企图建构理论体系,却分明有着沉重的思想力度,它甚至修正了关于中国漫长的专制主义社会的静态“超稳定”结构这一流行论断。在作者看来,国家/流氓这一对偶制乃是历史循环其间的结构性巨型框架:中国王朝的历史正是在国家主义/流氓主义、国家社会/流氓社会、极权状态/江湖状态之间振荡与摆动——这种耗散性的摆动获得一个动态稳定的型构,而线性历史(国家)的总体进程中又隐含着大量分叉历史(流氓)的细节——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就此平分了中国历史,并维系了中国王朝的漫长生命。不过,这一思想只能视为本书言说的遥远而艰深的背景,它重点阐释的毕竟还是当代中国话语中的流氓景象。
那么何谓“流氓话语”?按作者的解释,乃是以所谓的“反讽话语”体系对抗国家主义“正谕话语”体系的自我书写,它大量使用酷语(暴力话语)、色语(色情话语)和秽语(污言脏词),以期消解国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种书写方式倒是可能指向个人自由主义的广阔语境,便于在各种话语领域表达原创力量。作者分析的话语样本涉及当代文学(诗歌、小说)、美术、影视、摇滚乐、建筑、网络文化诸门类,由此制造出一个“五四”迄今的庞杂的流氓话语谱系。
一般而言,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各自言说,泾渭分明。但当赵本山的小品被国家主义美学接受并赢得热烈而又广泛的群众呼声时,这表明流氓话语很可能具有软化僵硬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力量。的确,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并不总是对立的,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达成和解是可能的。类似的现象,朱大可称之为“流氓国家主义”,亦即流氓主义的“天鹅绒革命”。不过,它无可避免地象征着文化精神标杆的矮化——然而它拥有广阔的市场。正是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当下中国话语的普遍征候。不是吗?我们正在倾听和叙说着诸如此类的话语。显然,当此话语变革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出了问题。
熟悉朱大可写作方式的人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巴洛克式夸饰语言,能够把理性的批评议题生生玩成话语能指的盛宴。相对于国家主义学术的“正谕”面孔,朱大可的批评话语本身就属于他所阐释的流氓主义“学术”的一部分。反讽、解构以及符号学分析,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拿手好戏,他当真是耍惯了罗兰·巴特式的解剖美学经验的锐利手术刀——所谓的“朱体”由此生成,而《流氓的盛宴》是为集“朱体”之大成者。
一直以来,国家主义/流氓主义的对偶阐释框架,已深深嵌入到朱大可的批评话语实践中,它风姿绰约地充任了作者解读中国本土美学经验的基本工具。在他手中,这一解读工具显得如此有效,人们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文化批评——在此,它跟朱大可所批评的事物构成了极为有趣的互文关系。

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 (理想国译丛)

德國人通過悔罪的極度痛苦、對於上帝的慈悲保證,獲得巨大且深刻的領悟。
廣島事件卻讓日本人覺得他們是戰爭的主要受害者,彷彿除了原子彈轟炸以外,沒有其他戰爭似的。
為什麼日本與德國人對戰爭觀點和集體記憶,竟有如此大的差距?
「我想寫的是有關日本人的戰爭記憶,同時這引導我到相關的主題──現代日本國家主義。天皇崇拜者、歷史修正主義者、探索日本人獨特本質的浪漫主義者等,各種人士的著作,令我著迷。……自從十九世紀後期,日本經常把德國視為模範。奇怪的是,多數在戰前吸引日本的德國的東西──普魯士獨裁主義、浪漫式民族主義、假科學種族主義──這些很明顯在德國早已過時,卻仍繼續在日本徘徊不去。為什麼?由於這個問題一直纏繞心頭,決定擴大我原先的構想,而寫些有關德國與日本對戰爭的記憶。──伊恩.布魯瑪」
德國人的記憶彷彿是巨大的舌頭,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找出那顆疼痛的牙齒。日本人卻認為:德國全神貫注於過去的罪惡,並願意向從前的受害者道歉,這樣一定會導致喪失自己的身分。
二戰結束後,德國誠心悔罪,日本死不認錯,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兩個國家對大戰的看法為何存在鴻溝?彼此的集體記憶為何截然不同?是文化差異或政治不同嗎?又或是根植於潘乃德指出的:日本是儒教「恥文化」,德國則是基督教「罪文化」?作者走訪二戰的代表性城市:奧斯威茲、廣島和南京,並從軍事審判、教科書、紀念碑等各方面廣泛觸及而深入探討,引導讀者從各種立場和角度,來理解這兩個民族在戰後面對自己歷史罪行的態度。
◆每逢戰爭紀念日,都伴隨有慰安婦、參拜靖國神社等相關爭議報導出現,日本不願認錯的態度也令人好奇於他們的思考模式,本書試圖從德日兩國戰後的態度比較,對此問題提供解答。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