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中国历史"标签的书籍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目 录
序言1
第一章 皖东北1
1历史在这里凝固1
2元始天尊的弟子们6
3战场上的游僧17
4殊途同归29
5草莽江湖37
6龙争虎斗50
7不以成败论英雄60
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73
1苏北战场73
2战争叫女人走开80
3我是他的“克星”89
4我愿意为他做出牺牲94
5有所为,也有所不为106
第三章 第一代海军军人116
1诞生在小村落中的中国海军116
2两个跛子121
3带回来一架手风琴129
4陈船厉炮135
5首长和战友139
6老死杭州143
第四章 最后的战争152
1迷雾中的一江山岛152
2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155
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160
4战略的契机164
5目标,一江山170
6天空和海洋177
7见微而知著184
8“D”日187
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91
10战争奏鸣曲196
11让历史做结论199
第五章 最高统帅部207
1彭老总207
2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214
3一把板斧223
4庐山云雾230
第六章 大漠黄沙242
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242
2周恩来和中央专委249
3青山处处埋忠骨259
4死亡之海268
第七章 桃花源277
1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277
2理想的缩影284
3平民教育287
4毛泽东思想的信徒291
第八章 大彻大悟298
1走出桃花源299
2暗箱操作308
3覆巢之下,岂有完卵314
4“文革”专案319
5让思想冲破牢笼329
6理性的思考335
7自由345
第九章 艰难的航天之路350
1召回350
2七机部230厂358
3达摩克利斯剑367
4在政治残局中371
5卢晨征的回忆374
6四块石头379
7困兽犹斗384
8生死由命391
第十章 强国之梦400
1老马识途400
2浩瀚的南太平洋407
3惹不起的人420
4水头如箭破夔门432
5在改革的大潮中443
6国防发展战略的对话454
7老革命面前的新问题462
第十一章 最后一个“士”471
1回归之路471
2末日到了478

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这或许也是他研究历史的原则。 本书不是一部“大书”,没有一大串的目录,只有一篇篇并不算短的文章,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也没有连续性,皆不相同。如第一编“读史”中的《历史的湮没与改写》,讲的是关于1946年中共武装在安平镇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事件的始末,该事件在中国现代史或中共党史上很少提及;《政治独立的前提》则是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进行财政援助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是揭秘长征之后的中共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获取苏联援助而做的一次努力的经过。 不同的人对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例如个人情感、所掌握的资料、解读材料的角度,等等。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这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商榷,最终“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发现历史真实。第二编“讨论”便是杨奎松教授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与人碰撞、商榷的讨论性文章。如与邓野的关于中条山战役中共“出兵”之争的商榷——《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与刘统的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探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本书的第三编比较特别,所收录的三篇文章并非是针对历史事实而写,它们实际上是一篇篇书评,是对书籍作者的历史观和写作方式的评价和批评。正如所言,杨教授是一个行走在雷区、敢踩雷的学术人,对于历史和历史学,杨教授一向秉持着公允客观、求真见疑的态度,所以其才会在《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一文中,对金冲及先生作品《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一些“避重就轻”的写法和观点提出质疑,也才会对畅销一时、影响甚深的《苦难辉煌》一书做出正误之举并提出最尖锐的批评。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为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幻着自己都模样。然而当现实以这种虚假的历史为镜子,借着它反映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往前走的时候,也许前面就是悬崖深渊。 “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有资格来讨论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但无论谁来讨论这样的话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把历史真实弄清楚。……舍此即无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或教训。”作者的这一段话,或是是对书名的最好注释。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版《南京大屠杀》, 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 ★★★★★ 编辑推荐: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的独特价值 1.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是张纯如唯一以《南京大屠杀》命名的中文简体版。 2. 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杀》是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新增加的内容对这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译著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可读性。 3.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选择了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资深译者进行翻译,彻底解决了原著的翻译问题,精妙地传达了原著的神韵。阅读这本书,完全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南京大屠杀》给你带来的震撼。 ★★★★★ 内容简介: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对历史和道德进行探究的最新力作。张纯如极其认真地对这场大屠杀的规模进行了认真叙述。 ——《芝加哥论坛报》 该书的研究工作一丝不苟……全书自始至终都引人入胜。 ——郑念 《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扩展了“二战”暴行的内容,该书反映了她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该书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白彬菊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该书读来令人心碎……扣人心弦的一本书。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引发了我们对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还包括那些虐待狂、强奸犯和谋杀犯的心理因素。 ——魏斐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 张纯如的外祖父母侥幸逃过了南京大屠杀……她在这部最新力作中,详细叙述了这场耸人听闻的大屠杀,她在文中表现的愤怒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夏伟 《纽约时报书评》 任何对战争、自以为是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该书的重要意义。它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学术研究,也是一本充满激情的著作。该书的很多章节令人不忍卒读,但我们应该阅读,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罗斯•特里尔 《毛泽东传》的作者 作为20世纪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将成为世界战争史中的经典著作。 ——汤美如 影片《以天皇的名义》的制片人兼联合导演 该书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张纯如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受关注。 ——拉塞尔•詹金斯 《国家评论》 在这个动荡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张纯如的著作唤起了民众对“二战”中这段最黑暗历史的关注,为通向未来和平的道路洒满阳光。 ——史咏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的合著者 张纯如的故事读来字字惊心……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对这一道德暴行的控诉。 ——《休斯顿纪事报》 这是一段不容否认的历史,该书的意义在于,它既记录了人类在实施暴行时的冷酷无情,又通过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圣何塞水星报》 张纯如提醒我们,不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底特律新闻报》 张纯如所做的恢复历史的工作非常急迫……她的著作促使世人迈出了承认这场悲剧的重要一步。 ——《海湾卫士报》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