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本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发常人所未见,揭示难得勘破的历史规律。可谓是当今历史出版当中的难得佳作。 除此之外,本书用年表贯穿全书,标明公元、朝代、帝王年号,系以历史事件,包括朝代兴衰、帝王更替、战役、改革、政争等,世界史大事夹杂其间直接与之对照。每个朝代的重要史实,标题清楚,叙事明白,与年表相呼应,方便查询,实为及其适合学生与一般读者阅读的中国历史读物。 编年体和纪事体的完美结合 国际*流行的年鉴派史学风格 视觉直观,线索明确,中西对鉴,巨细无遗 多所高校教师联合推荐
暂无简介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靖康之变后南宋前四十年历史的文章,以高宗一朝君臣为核心,包括对岳飞之死、绍兴和议、秦桧专权、苗刘之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南宋初期的政局走向,也反映了整个南宋的政权格局与历史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转向内在”的不同侧面。
《唐朝绝对很邪乎》内容简介:为什么李世民的名字叫做大野世民?李渊篡夺了隋朝杨氏江山;李世民杀了弟弟李元吉,抢夺了他的妃子,隋炀帝的妹妹杨氏,使唐朝遭受了第一次巨变;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将女儿送入皇宫,使李唐变为武周;随着杨贵妃隆重登场,终致安史之乱爆发,煌煌大唐差点倾覆。那么李氏和杨氏到底有什么样的千年恩怨呢?唐朝的历史又如何在女人和“伪男人”的“蹂躏”下逶迤前行?雾满拦江以其一贯犀利幽默的文风再次解读了大唐三百多年的历史。洞见深刻,言辞麻辣,以正史为本,说的是正史没有详尽描述的社会现实,奇特、赞叹,却又让人豁然开朗,会心一笑。
目 录序言1第一章 皖东北11历史在这里凝固12元始天尊的弟子们63战场上的游僧174殊途同归295草莽江湖376龙争虎斗507不以成败论英雄60第二章 八千里路云和月731苏北战场732战争叫女人走开803我是他的“克星”894我愿意为他做出牺牲945有所为,也有所不为106第三章 第一代海军军人1161诞生在小村落中的中国海军1162两个跛子1213带回来一架手风琴1294陈船厉炮1355首长和战友1396老死杭州143第四章 最后的战争1521迷雾中的一江山岛1522华东军区的心腹之患1553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1604战略的契机1645目标,一江山1706天空和海洋1777见微而知著1848“D”日1879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9110战争奏鸣曲19611让历史做结论199第五章 最高统帅部2071彭老总2072和平年代的总参谋部2143一把板斧2234庐山云雾230第六章 大漠黄沙2421鱼和熊掌,可否兼得2422周恩来和中央专委2493青山处处埋忠骨2594死亡之海268第七章 桃花源2771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2772理想的缩影2843平民教育2874毛泽东思想的信徒291第八章 大彻大悟2981走出桃花源2992暗箱操作3083覆巢之下,岂有完卵3144“文革”专案3195让思想冲破牢笼3296理性的思考3357自由345第九章 艰难的航天之路3501召回3502七机部230厂3583达摩克利斯剑3674在政治残局中3715卢晨征的回忆3746四块石头3797困兽犹斗3848生死由命391第十章 强国之梦4001老马识途4002浩瀚的南太平洋4073惹不起的人4204水头如箭破夔门4325在改革的大潮中4436国防发展战略的对话4547老革命面前的新问题462第十一章 最后一个“士”4711回归之路4712末日到了478
《民族大迁徙》内容包括:洪荒时代的迁徙往来:远古“三皇”的迁徙神话、筚路蓝缕的征途:上古“五帝”的迁徙故事、洪水后有夏民居:大禹传说与夏族迁徙历史、殷道实由迁徙兴:国都迁徙与殷商王朝史、迁徙划分两周史:周王族的迁移与建国历程、从关东到关中:秦汉时期向关中地区的大移民、南越王国里的“中原人”:秦汉时期向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大移民……
商鞅变法,秦愤而崛起,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建立君主专制大一统国家。 他勤政。每天看完一百二十斤竹简奏章才去休息。 他谨慎。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以至于荆轲来刺杀他,所有人只能干瞪眼 他狐疑。每天变换住处,谁要是暴露行踪就是死罪。 他残忍。对李斯的批评传出宫外,因查不出是谁泄密,便将在场的人都杀掉。 设防如此,该坐稳江山了吧? 然而,秦的苛政却亲手把自己送上断头台,大秦巨轮仅仅十五年就沉没了。 楚汉相争,刘邦称帝,沿用秦朝制度。 大秦没死,秦始皇首创的“帝国制”主宰中华历史两千一百三十二年。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回纥史》较详细地论述了回纥的起源、发展、形成统一民族、西迁的历史过程,深入地探讨了回纥与现代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关系。作者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回纥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诸如铁勒与突厥的关系、回纥汗国的人口、回纥人的宗教信仰、哈拉汗朝建立的年代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诸如回纥与唐朝关系的性质、西迁的三支回纥人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较前人更详细、深入的探讨。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曾经荣获中国图书匀、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最好的导论性著作。 本书博大精深,思辨深邃,凝聚了著名史学家陈百麓先生数十年心血。本书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内容简介: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盖了他的复杂功过。然而蒋介石是唯一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都曾掌权的政治领袖,终其一生不断参与具世界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时间长度近代少有人能及。蒋介石的一生牵动着现代中国的挣扎以及世界局势的复杂变换。 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的这本《蒋介石与现代中国》,通过近几年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以及一系列难得一见的档案,在历史还原到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以第三方视角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政治家。他一方面敌视中共,却敬佩他们的纪律与效率;他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训斥后便不再记恨;他年少时曾经风流,却对宋美龄情有独钟;他思念儿子却谨守家国分际,不愿用条件与斯大林换回蒋经国。他要求属下忠诚至上,却也会行径残暴,运用一些拙劣的外交手腕。《蒋介石与现代中国》是紧扣时代、贴近人物的蒋介石传记。不论你怎么看待蒋介石一生动荡岁月的功过,这本书里他的故事大有可观。 海报:
《十八史略》为宋末元初曾先之所撰,采撷正史、《资治通鉴》等史书,是简明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启蒙书。至明代大为畅行,更东传日本,并且在日本产生了长久的、特殊的影响。 陈舜臣所著的《小说十八史略》,将从上古到宋灭亡之间的历史小说化。尽管与曾先之的著作无直接关联,但是在将历史用简明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大众读者这点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作品首先在周刊连载,1977年出书,全六卷的销售量,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超出一百万册。之后,又改版为十二卷,也一再再版,直到2006年还有新的版本出版,成为在日本长销不衰的中国历史作品。 《陈舜臣十八史略:易水悲歌》为《陈舜臣十八史略》系列的第一本,讲述从神话时代到秦朝末期这段时间内次第出场的历史人物和与他们有关的历史进程。作者擅于把握互相关联着的性格命运截然不同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冲突:管仲与鲍叔牙、伍子胥与范蠡、庞涓与孙膑、吴起与商鞅、苏秦与张仪、韩非与李斯、吕不韦与嬴政等等。这样的设置让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也让读者在品读中得到更多有益的经验。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前言”中,他这样写道:“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这或许也是他研究历史的原则。 本书不是一部“大书”,没有一大串的目录,只有一篇篇并不算短的文章,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也没有连续性,皆不相同。如第一编“读史”中的《历史的湮没与改写》,讲的是关于1946年中共武装在安平镇袭击美国海军陆战队事件的始末,该事件在中国现代史或中共党史上很少提及;《政治独立的前提》则是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共进行财政援助的历史考察;《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共红军的一次尝试》是揭秘长征之后的中共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获取苏联援助而做的一次努力的经过。 不同的人对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受到很多东西的影响,例如个人情感、所掌握的资料、解读材料的角度,等等。然而历史真相只有一个,这就需要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不断商榷,最终“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发现历史真实。第二编“讨论”便是杨奎松教授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与人碰撞、商榷的讨论性文章。如与邓野的关于中条山战役中共“出兵”之争的商榷——《中条山战役“出兵”之争》;与刘统的关于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的探讨——《战后初期中共现代军事装备何处来》。 本书的第三编比较特别,所收录的三篇文章并非是针对历史事实而写,它们实际上是一篇篇书评,是对书籍作者的历史观和写作方式的评价和批评。正如所言,杨教授是一个行走在雷区、敢踩雷的学术人,对于历史和历史学,杨教授一向秉持着公允客观、求真见疑的态度,所以其才会在《民族革命史观的解读尝试》一文中,对金冲及先生作品《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的一些“避重就轻”的写法和观点提出质疑,也才会对畅销一时、影响甚深的《苦难辉煌》一书做出正误之举并提出最尖锐的批评。 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总是为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幻着自己都模样。然而当现实以这种虚假的历史为镜子,借着它反映出来的经验和教训往前走的时候,也许前面就是悬崖深渊。 “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有资格来讨论什么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但无论谁来讨论这样的话题,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先把历史真实弄清楚。……舍此即无所谓总结历史经验或教训。”作者的这一段话,或是是对书名的最好注释。
张纯如版《南京大屠杀》, 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所有的中国人都要看的书! ★★★★★ 编辑推荐: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的独特价值 1.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是张纯如唯一以《南京大屠杀》命名的中文简体版。 2. 张纯如所著《南京大屠杀》数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被翻译成15种语言,轰动世界。中信版《南京大屠杀》是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新增加的内容对这本书创作的前因、后果以及张纯如短暂而伟大的一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因此,本版译著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可读性。 3. 中信版《南京大屠杀》忠实于原著,选择了有一定专业背景的资深译者进行翻译,彻底解决了原著的翻译问题,精妙地传达了原著的神韵。阅读这本书,完全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南京大屠杀》给你带来的震撼。 ★★★★★ 内容简介: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最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 媒体及专家评论: 对历史和道德进行探究的最新力作。张纯如极其认真地对这场大屠杀的规模进行了认真叙述。 ——《芝加哥论坛报》 该书的研究工作一丝不苟……全书自始至终都引人入胜。 ——郑念 《上海生死劫》的作者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扩展了“二战”暴行的内容,该书反映了她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该书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白彬菊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该书读来令人心碎……扣人心弦的一本书。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引发了我们对许多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包括日本的军国主义,还包括那些虐待狂、强奸犯和谋杀犯的心理因素。 ——魏斐德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 张纯如的外祖父母侥幸逃过了南京大屠杀……她在这部最新力作中,详细叙述了这场耸人听闻的大屠杀,她在文中表现的愤怒之情是可以理解的。 ——夏伟 《纽约时报书评》 任何对战争、自以为是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人,都会发现该书的重要意义。它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学术研究,也是一本充满激情的著作。该书的很多章节令人不忍卒读,但我们应该阅读,因为只有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 ——罗斯•特里尔 《毛泽东传》的作者 作为20世纪极其重要的著作之一,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将成为世界战争史中的经典著作。 ——汤美如 影片《以天皇的名义》的制片人兼联合导演 该书结构严谨,可读性强……张纯如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受关注。 ——拉塞尔•詹金斯 《国家评论》 在这个动荡的世纪即将结束之际,张纯如的著作唤起了民众对“二战”中这段最黑暗历史的关注,为通向未来和平的道路洒满阳光。 ——史咏 《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中的见证》的合著者 张纯如的故事读来字字惊心……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对这一道德暴行的控诉。 ——《休斯顿纪事报》 这是一段不容否认的历史,该书的意义在于,它既记录了人类在实施暴行时的冷酷无情,又通过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圣何塞水星报》 张纯如提醒我们,不论发生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多么令人难以理解,它们都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不能让遗忘危及文明自身。 ——《底特律新闻报》 张纯如所做的恢复历史的工作非常急迫……她的著作促使世人迈出了承认这场悲剧的重要一步。 ——《海湾卫士报》
《中国古代都城》: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类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国内本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发常人所未见,揭示难得勘破的历史规律。可谓是当今历史出版当中的难得佳作。 除此之外,本书用年表贯穿全书,标明公元、朝代、帝王年号,系以历史事件,包括朝代兴衰、帝王更替、战役、改革、政争等,世界史大事夹杂其间直接与之对照。每个朝代的重要史实,标题清楚,叙事明白,与年表相呼应,方便查询,实为及其适合学生与一般读者阅读的中国历史读物。 编年体和纪事体的完美结合 国际*流行的年鉴派史学风格 视觉直观,线索明确,中西对鉴,巨细无遗 多所高校教师联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