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我对所有尼布尔意义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从黑暗年代里寻回一点光亮,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过去的人也将照亮未来。
大自然馈赠人类太多的恩情。它给了人类免费的死亡,人类却没有耐心等待这份施舍,所以不仅发明了断头台并给刽子手发工资,还制造战争把无数血肉之躯送上战场。然而,我还是要感谢大自然有关生与死的无私的施舍,它教会我们要节制贪欲。因为有了这份免费的死亡,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积极行善,至于除恶的事情交给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观念将人带上康庄大道,坏的观念让人万劫不复。当一个国家被一种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也就开始了它的灭顶之灾。日本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明治维新”滑向“一亿总玉碎”之疯狂的。在这里,“意义猛于虎”。许多人受意义的激情驱使,最终又被意义吞没。
人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人类这一物种,并置身于所谓的人类文明之中,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误解与被误解,施虐与受虐,征服与臣服,同胞与异类,只要“我者-他者”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人类就永远有两个世界的挫折。

差分机

技术宅必读!科幻经典!“蒸汽朋克”圣经! 假如......蒸汽计算机于19世纪成功发明 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喧嚣中 信息革命的浪潮又悄然而至 AI失控、生态污染、经济崩坏、社会变革...... 人类的命运,将在这场技术狂飙中走向何方? 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三冠王 威廉·吉布森力作! 时隔二十三年,中文版终于面世! 内容介绍: 这是一本或然历史小说,也被誉为“蒸汽朋克”圣经读物! 19世纪上半叶,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掀开了全球工业革命的狂潮。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差分机(由英国著名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设计的一种用蒸汽驱动的计算机)的成功发明,使得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比现实中提早了一百多年。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两股拥有改变世界伟力的技术浪潮合二为一,狂暴地颠覆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 1855年,大英帝国。一串神秘的差分机程序卡片的突然出现,使得原本平静繁华的伦敦城躁动了起来。代码中所包含的整套赌博程序,让各大势力都垂涎欲滴。在因大量使用差分机而烟雾弥漫的伦敦城中,工业激进党人、马克思主义分子和反对党卢德派之间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 沦落风尘的女子西比尔、地质学专家马洛里、情报官奥利芬特三人也阴错阳差地卷入了这场腥风血雨之中。他们能够全身而退吗?人工智能又会因为这串神秘代码而产生怎样惊人的变化? 编辑推荐: 1 世界首部“蒸汽朋克”类科幻小说,被誉为“蒸汽朋克”圣经,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2 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蒸汽朋克”类科幻小说!技术宅、“蒸汽朋克”迷必收珍藏品! 3 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如果两股能改变世界的技术伟力合二为一,人类的历史将会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改变?作者将扎实的历史功底和狂野的想象完美糅合,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或然历史世界。 4 精彩至极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堪称最另类的维多利亚时代百科全书。 各方评价: 极富预言性的蒸汽重金属幻想佳作!吉布森和斯特林创造了一个富含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细节的虚拟现实世界。 ------------ 雷德利·斯科特,《普罗米修斯》、《银翼杀手》、《角斗士》导演 一部讲述计算机革命提早降临到19世纪的或然历史小说,现代与传统交织并存。在小说中,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不得不应对原本一个世纪之后才会出现的技术冲击.....构思与文笔俱佳。 ————《轨迹》杂志 本书隐藏着许多乐趣可供读者发掘、体味。作为一本轻松愉悦的架空历史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全书结尾在历史走向和机械意识问题上的探讨发人深省,并且暗示了更多值得读者思考的深层命题。 ———《纽约新闻日报》 吉布森和斯特林所创造的这个狄更斯式的反乌托邦世界极富哲思和神韵,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注入了这个虚拟的社会与伦理的母体中。这个煤气灯和计算机并行的世界即可信,又令人感到恐惧。 ————《洛杉矶每日新闻》 巧妙的叙事、完美的创作、机智的文字......如梦似幻。 ————《娱乐周刊》 一部即博学又有趣的维多利亚式科技惊悚小说。 ————GLAMOUR杂志

桃花井

今年春天文學出版界的最大收穫 一部讓人等了三十年的小說作品 王偉忠、王德威、朱天文、林俊穎、陳芳明、蘇偉貞、劉梓潔(真情推薦) 蔣曉雲驚喜復出,寫小說來紀念他們的時代 ——浪漫的地名,叫桃花井,推演著兩岸共同架設的悲歡家庭劇場—— 「外省族群的故事,並不全然發生在眷村內。籬笆外有春夏秋冬,也有喜怒哀樂;其中的離亂身世與時代悲憤,都蜿蜒在蔣曉雲的故事血脈深處。舊世紀的記憶,新世紀的光影,令人心酸。」——陳芳明 「蔣曉雲回過神來這麼一望,宛如長鏡頭般的人生畫面,舒緩而有戲,告訴了我們,她筆下的世界是永不過時的。」——蘇偉貞 鄉親背後叫「台灣老頭」的李謹洲老先生,歷經大半生離亂顛沛,幸好活得夠久,等到了兩岸開放探親後,在家鄉尋回失散的長子,更進一步找了個桃花井的寡婦董婆續弦,打算在大陸老家重新組建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兩岸的隔閡、城鄉的差距、父子的代溝、個性的衝突、私利的擠壓等問題交相沖激上演;且看老人如何智慧布局,在命運荒謬卻又見真情的人生過程中,遂其所願落葉歸根。 《桃花井》系列故事承接自作者的少作〈去鄉〉發展。每篇情節雖各自獨立,但人物血脈相連,劇情環環相扣,可謂作者跨時三十年成就了一秩長篇,詼諧演繹了外省第一、二、三代人不同心境的返鄉之路。 以往這類題材書寫,往往夾纏血淚交織的苦難記憶。然而蔣曉雲的小說有張愛玲式的冷靜旁觀,詼諧幽默,把人生的體會和感動熱熱鬧鬧編進故事中。她不跟文字搏鬥而與之和諧相處,沒有苦悶頹廢虛無等等,字裡行間,一種練達、一種世故,在當代小說書寫中呈現少有的清朗風格。 讀她的小說,我們跟著回到最初,那美好的、愉悅地聆聽故事的年代。

末日爱国者

1、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言即将临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日益繁荣,城市规模的畸形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我们脆弱的都市生态系统,甚至诞生出都市生存学这样的新课题。本书正是此类作品中的集大成者。2、精彩、详尽、专业的生存描述,让读者身临其境。书中庞大而丰富的生存技巧堪比最专业的生存教科书。3、纽约时报超级畅销小说、09年亚马逊销售总榜第六位,11年亚马逊大众政治类小说榜第六位。4、亚马逊超过千人评价,分数高居四星。5、书中所强调的团队纪律、合作精神、杰出的领导力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赞同,更被许多美国企业奉为推行公司制度的必读书目。6、作者用半口述的方式串联整个小说,没有任何阅读障碍。读起来极为顺畅,也直接扩大了读者群的年龄范围,使之成为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经济崩溃中求生的故事。股市崩溃、极度的通货膨胀以及合众国政府的错误决策,在一夜之间毁灭了庞大而脆弱的美国式民主,每个美国人都只能独自面对他们的生存挑战。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普通的美国人——托德•格雷和他的团队,利用自己丰富的求生知识和提前进行的准备在爱 达荷州北部的据点里生存了下来。在此期间,他们直面食物、饮水、疾病和暴徒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并将它们一一击败,甚至接纳了更多的生存者,组建了温暖的大家庭。但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幸存者们发现,这一切远没有结束。欧洲的政客联合美国的大资本家利用社会的混乱组建了所谓的临时政府,推行寡头统治,剥夺了人民的权利。托德和他的团队主动站了出来,和许许多多普通民众一起,发动了一场夺回民主的战争。无数的人,甚至好几位托德的挚友都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自己,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人民究竟能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夺回真正的自由?

流氓的盛宴

作者继续深入历史。这部学术著作并不企图建构理论体系,却分明有着沉重的思想力度,它甚至修正了关于中国漫长的专制主义社会的静态“超稳定”结构这一流行论断。在作者看来,国家/流氓这一对偶制乃是历史循环其间的结构性巨型框架:中国王朝的历史正是在国家主义/流氓主义、国家社会/流氓社会、极权状态/江湖状态之间振荡与摆动——这种耗散性的摆动获得一个动态稳定的型构,而线性历史(国家)的总体进程中又隐含着大量分叉历史(流氓)的细节——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就此平分了中国历史,并维系了中国王朝的漫长生命。不过,这一思想只能视为本书言说的遥远而艰深的背景,它重点阐释的毕竟还是当代中国话语中的流氓景象。
那么何谓“流氓话语”?按作者的解释,乃是以所谓的“反讽话语”体系对抗国家主义“正谕话语”体系的自我书写,它大量使用酷语(暴力话语)、色语(色情话语)和秽语(污言脏词),以期消解国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种书写方式倒是可能指向个人自由主义的广阔语境,便于在各种话语领域表达原创力量。作者分析的话语样本涉及当代文学(诗歌、小说)、美术、影视、摇滚乐、建筑、网络文化诸门类,由此制造出一个“五四”迄今的庞杂的流氓话语谱系。
一般而言,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各自言说,泾渭分明。但当赵本山的小品被国家主义美学接受并赢得热烈而又广泛的群众呼声时,这表明流氓话语很可能具有软化僵硬的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力量。的确,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并不总是对立的,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达成和解是可能的。类似的现象,朱大可称之为“流氓国家主义”,亦即流氓主义的“天鹅绒革命”。不过,它无可避免地象征着文化精神标杆的矮化——然而它拥有广阔的市场。正是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当下中国话语的普遍征候。不是吗?我们正在倾听和叙说着诸如此类的话语。显然,当此话语变革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出了问题。
熟悉朱大可写作方式的人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巴洛克式夸饰语言,能够把理性的批评议题生生玩成话语能指的盛宴。相对于国家主义学术的“正谕”面孔,朱大可的批评话语本身就属于他所阐释的流氓主义“学术”的一部分。反讽、解构以及符号学分析,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拿手好戏,他当真是耍惯了罗兰·巴特式的解剖美学经验的锐利手术刀——所谓的“朱体”由此生成,而《流氓的盛宴》是为集“朱体”之大成者。
一直以来,国家主义/流氓主义的对偶阐释框架,已深深嵌入到朱大可的批评话语实践中,它风姿绰约地充任了作者解读中国本土美学经验的基本工具。在他手中,这一解读工具显得如此有效,人们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文化批评——在此,它跟朱大可所批评的事物构成了极为有趣的互文关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